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僧柔南朝宋 432 — 49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陶氏
丹阳人
幼耿介。
有出尘志。
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
落发。
研究大小乘经论。
年二十。
即登讲席。
一时名公卿等。
争师事之。
去游禹穴
慧基同夏
白山灵鹫寺
齐大祖建寺。
徵至京师
定林寺
文惠文宣二王。
日夕问道。
延兴元年春没。
寿六十。
剋意求生安养
至是果见殊祥云。
僧柔
姓陶
丹阳人
少而耿洁。
便有出尘之操。
年九岁随叔游学。
家世贫过藜藿不充。
而笃志弥坚履穷无改。
后出家为弘称弟子。
称姓吕。
洛阳临渭人
学通经论声誉早彰。
伏膺已后。
便精勤戒品委曲禅慧。
方等众经大小诸部。
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
年过弱冠便登讲席。
一代名宾并投身北面。
后东游禹穴慧基法师
招停城傍一夏讲论。
后入剡白山灵鹫寺
未至之夜。
沙门僧绪梦见神人。
朱旗素甲满山而出。
绪问其故。
答云。
法师当入故出奉迎。
明旦待人。
果是至。
既而扫饰山门有终焉之志。
敷经遵学有士如林。
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
皆建立招提。
傍求义士。
耆素有闻。
故徵书岁及。
文宣诸王再三招请。
乃更出京师
止于定林寺
躬为元匠。
四远钦服人神赞美。
文慧文宣
并伏膺入室。
秉德居宗当之弗让。
常誓生安养国。
每至悬车西次。
辄嚬容合掌。
至临亡之日。
体无馀患。
唯语弟子云。
吾应去矣。
仍铺席于地西向虔礼。
奄然而卒。
是岁延兴元年
春秋六十有四。
即葬于山南。
沙门僧祐少长山栖。
同止岁久。
亟挹道心预闻法味。
为立碑墓所。
东莞刘协制文。
有弟子僧绍。
亦贞正有学业。
钟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
皆弱年英迈幼著高名。
并美业未就而相继早卒。
拔撰七玄论。
今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达摩南梁 ? — 5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
或作达磨
高僧
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
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
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
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
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
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
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
世称中土禅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
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
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孝庄建义元年)。
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
刹帝利种。
资性开朗。
神慧无方。
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
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游化其国。
受王供养。
以神通力。
知其密迹。
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
辨所施珠。
而磨才智无碍
二兄不能屈。
尊者因谓之曰。
汝于诸法。
已得通量。
达磨者。
通大之义也。
宜名达磨
以承统寄。
磨恭禀教义。
服勤左右。
垂四十年。
迨尊者顺世。
遂躬行阐导。
破伏六宗。
然观震旦。
有大乘气象。
故附舶东来。
阅三寒暑。
达于南海
时梁大通元年也。
广州既备礼迎接。
即驿奏武帝
诏至。
慰劳勤渥。
问曰。
朕自御极以来。
造寺写经度僧。
有何功德。
答曰。
人天小果耳。
上曰。
何谓大乘功德。
答曰。
妙圆。
体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于世求。
上曰。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答曰。
廓然无圣。
上曰。
对朕者谁。
答曰不识。
上终无所领悟。
乃北抵魏。
寓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危坐。
终日嘿然。
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
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
钦磨道德。
三诏不起。
就赐衲袈裟。
金钵银水瓶。
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
从其诲励九年。
乃命之曰。
时至矣。
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
副曰。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磨曰。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閦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磨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磨曰。
汝得吾骨。
慧可礼拜后。
依位而立。
磨曰。
汝得吾髓。
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
以王法眼藏。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以至于吾。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拜授袈裟。
以表信。
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又曰吾观震旦。
惟楞伽经。
以印心。
汝等宜加勉。
乃往禹门圣寺
端坐示灭。
太和十九年丙辰岁。
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熊耳山定林寺
塔其上焉。
后三岁
奉使宋云自西域回。
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
翩然独迈。
问之曰。
西天去云归以闻。
诏启。
圹视之。
仅只履而已。
唐代宗追谥圆觉禅师
塔曰空观。
菩提达摩
南天竺婆罗门种。
神慧疏朗。
闻皆晓悟。
志存大乘冥心虚寂。
通微彻数定学高之。
悲此边隅以法相导。
初达宋境南越。
末又北度至
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于时合国盛弘讲授。
乍闻定法多生讥谤。
有道育慧可
此二沙门
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
初逢法将知道有归。
亲事之经四五载。
给供咨接。
感其精诚诲以真法。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
如是发行谓四法也。
如是顺物教护讥嫌。
如是方便教令不著。
然则入道多途。
要唯二种。
谓理行也。
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疑住壁观。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
初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当念往劫。
舍本逐末多起爱憎。
今虽无犯是我宿作。
甘心受之都无怨对。
经云。
逢苦不忧。
识达故也。
此心生时与道无违。
体怨进道故也。
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苦乐随缘。
纵得荣誉等事。
宿因所构今方得之。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三名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
名之为求。
道士悟真理与俗反。
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三界皆苦谁而得安。
经曰。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也。
四名称法行。
即性净之理也。
以此法开化魏土。
识真之士从奉归悟。
录其言诰卷流于世。
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
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菩提达磨
南天竺婆罗门种。
神慧疏朗闻皆晓悟。
志存大乘冥心虚寂。
通微彻数定学高之。
梁武帝普通初广州
刺史表闻。
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
亲问曰。
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
有何功德。
师曰。
并无功德。
曰。
何以并无功德。
师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虽有非实。
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问。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
廓然无圣。
曰。
对朕者谁。
师曰。
不识。
不省玄旨。
师知机不契。
十九日遂去梁。
折芦一枝渡江。
二十三日北趋魏境。
寻至雒邑
初止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而坐九年
遂逝焉。
熊耳山
魏宋奉使西域回。
遇师于葱岭
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
云问何去。
曰西天去。
又谓云曰。
汝主已厌世。
云闻之茫然别师。
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
孝庄即位
云具奏其事。
令起圹。
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阿道南北朝
释阿道
或云本天竺人
或云从吴来。
或云自高句丽入魏。
后归新罗
未知孰是。
风仪特异。
神变左奇。
恒以行化为任。
每当开讲。
天雨妙花。
新罗讷祇王时。
有黑胡子者。
从句高丽至一善郡。
宣化有缘。
郡人毛礼。
家中作窟室安置。
于是梁遣使赐衣著香物。
君臣不知香名及与所用。
乃遣中使赍香遍问中外。
胡子见之称其名目曰。
焚此则香气芬馥。
所以达诚于神灵。
所谓神圣不过三宝。
一曰佛陀
二曰达摩
三曰僧伽
若烧此发愿。
必有灵应
时王女病革。
王使胡子焚香表誓。
厥疾寻愈。
王甚喜。
酬赠尤厚。
胡子出见毛礼。
以所得物赠之。
报其德焉。
因语曰。
吾有所归请辞。
俄而不知所去。
及毗处王时。
阿道和尚
侍者三人。
亦来止毛礼家。
仪表似胡子。
住数年无疾而化。
侍者三人留住读诵经律。
往往有信受奉行者焉。
然按古记。
梁大通元年三月十一日
阿道来至一善郡。
天地震动。
师左执金环锡杖。
右擎玉钵应器。
身著霞衲。
口诵花诠初到信士毛礼家。
礼出见惊愕而言曰。
曩者高丽正方来入我国。
君臣怪为不祥。
议而杀之。
又有灭垢玭从彼复来。
杀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来耶。
宜速入门。
莫令邻人得见。
引置密室。
修供不怠。
适有吴使以五香献原宗王。
王不知所用。
遍询国中。
使者问法师
师曰以火烧而供佛也。
其后偕至京师
令法师见使。
使礼拜曰。
此边国高僧何不远。
而王因此知佛僧可敬。
敕许斑行。
又按高得相诗史。
曰梁氏遣使曰。
元表送沈檀及经像。
不知所为。
咨四野。
阿道逢时指法。
相注云。
阿道再遭斩害。
神通不死。
隐毛礼家。
则梁吴之使莫辨其详。
阿道之迹多同黑胡子。
何哉。
然自永平大通丁未
凡四百十馀年。
高丽兴法已百五十馀年。
百济已行一百四十馀年矣。
若按朴寅亮殊异传。
云。
师父魏人崛
母曰高道宁。
高丽人也。
奉使高丽
私通还魏。
道宁因有身诞焉。
师生五稔有异相。
母谓曰。
偏𧙖之子。
莫若为僧。
师依教。
即于是日剃发。
十六入魏。
觐省崛
遂投玄彰和尚
受业十九年。
归宁于母。
母谕曰。
此国机缘未熟。
难行佛法。
惟彼新罗今虽无声教。
尔后三十馀月有护法明王御宇。
大兴佛事。
又其国京师有七法住之处。
一曰金桥天镜林(今与轮寺)。
二曰三川岐(今永兴寺)。
三曰龙宫南(今皇龙寺)。
四曰龙宫北(今芬皇寺)。
五曰神游林(今天王寺)。
六曰沙川尾(今灵妙寺)。
七曰婿请田(今昙寺)。
此等佛法不灭前劫时伽蓝墟也。
汝当归彼土。
初传玄旨。
为浮屠始祖。
不亦美乎。
师既承命子之声。
出疆而来寓新罗王阙西里(今严庄寺是也)时当味邹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师请行竺教。
以前所不见为怪。
至有将杀之者。
故退隐于续村毛禄家。
今善州也。
逃害三年
成国宫主病疾不愈。
遣使四方。
求能治者。
师应募赴阙。
为疗其患。
王大悦问其所欲。
师请曰。
但创寺于天镜林。
吾愿足矣。
王许之
然世质民顽。
不能归向。
乃以白屋为寺。
后七年始有欲为僧者。
来依受法。
毛禄之妹名史侍。
亦投为尼。
乃于三川岐立寺曰永兴
以依住焉。
味雏王崩后。
嗣王亦不敬浮屠。
将欲废之。
师还续村。
自作墓入其内。
闭户示灭。
因此圣教不行于斯卢。
厥后二百馀年。
原宗果兴像教。
皆如宁所言。
自味雏至法兴凡十一王矣。
阿道出现年代前却如是其差舛。
并是古文不可取舍。
然若当味雏时。
已有弘宣之益。
则与顺道同时明矣。
以其中废而至梁大通乃兴耳。
故并出黑胡子元表等。
叙而观焉。
赞曰。
自像教东渐。
信毁交腾。
权舆光阐。
代有其人。
阿道
黑胡子。
皆以无相之法身。
隐现自在或先或后。
似同异。
若捕风搏影。
不可执迹而定也。
但其先试而后启行。
始逃害而终成功。
则秦之利方。
汉之腾。
亦无以加焉。
易曰。
藏器待时。
阿道之谓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布陈 ? — 58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陵郝氏子也。
世为将家。
有戎役。
年十五。
上疏愿领徒隶五千。
清荡寇塞。
朝廷伟其志。
年十六。
兄既云丧。
乃悟非常。
亟欲引去。
而亲眷以其素有武略。
可绍先业。
弗许。
至年二十有一。
始遂剃落。
即依扬都建成寺琼法师
学成实论。
已而去依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弘大之徒通三论者。
且数百人。
其中故有四句朗。
领语辨。
文章勇得意布之。
目。
称得意。
则其造诣可见。
后于大品善达章。
获證。
入自尔誓不讲说。
常乐禅寂。
北游见可禅师于邺曰。
法师能破我除执。
其进道既耶。
因纵观筵肆。
理无二致。
独尽写章疏。
遗朗公。
资其敷演。
所蓄仅衣钵。
尝造思禅师议论。
衮衮忘食。
息。
以铁如意。
击桉叹曰。
万里空矣。
此土何得哉。
尤见重于邈禅师
持律严甚。
梁泰清末。
侯景叛。
值岁荐饥。
尝三日饿。
至四日困矣。
或遗之饭。
以有肉气。
却弗食。
故有足疾。
医令
而愈。
亦每发露忏悔。
见诸人乐生西方者。
则曰。
其土虽净非吾愿也。
吾所愿在化度众生。
正欲生三途苦趣。
以相救济。
然安能于莲华中。
十劫受乐耶。
陈至德中邈公引恭禅师
谋建栖霞寺摄山
众推结净开滞。
才扣犍槌。
已居高座。
块然端默。
见者敬慕。
陈主诸王
并承戒范。
如佛无异。
慕。
年不参众食。
诏给乳牛。
回施僧众。
贞明元年
寿跻七十。
忽叙别云。
于命限。
更住世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岂如早生边地。
而作佛事之为快也。
各各努力珍重。
于是屏粒不食。
气垂绝。
太医就诊视。
缩臂不许。
皇后沈氏。
愿传香。
亦不许。
但以参学徒众。
委之恭禅师而已。
十一月二十二日
卒于栖霞新寺。
手屈三指。
伸之复如故。
之将终也。
地连动七日
及舁柩山地又动。
太史台奏。
道人星不见。
兹其所以关系者。
顾不重欤。
先见谓人曰。
昨夜二菩萨见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许之矣。
寻有诸天迎。
吾不许也。
同寺侃禅师者。
亦以为夜有流光照室。
出户视之。
见二人入房。
岂即二菩萨耶。
且语之合。
释慧布
姓郝氏
广陵人也。
少怀远操。
性度虚梗。
年十五处于江阳
家门军将
时有戎役。
因愿领五千人为将清平寇塞。
岂不果耶。
众伟其言。
十六遭兄亡。
悟世非常。
思解俗网。
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
二十有一方从本愿。
既蒙剃落便入杨都
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
通假实之旨。
物议所归。
恨斯至理未尽怀抱。
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
乃往从之听闻三论。
学徒数百翘楚一期。
至于洞达清玄妙知论旨者。
皆无与尚。
号之为得意布
或云思玄也。
之解难。
听者似解而领悟犹迷。
及依言领通。
而构难疏略。
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而为答。
时人为之语曰。
诠公四友。
所谓四句朗。
领语辩。
文章勇。
得意布
称得意最为高也。
后于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
烦恼调顺。
摄心奉律威仪无玷。
常乐坐禅远离嚣扰。
誓不讲说护持为务。
末游北邺更涉未闻。
可禅师所暂通名见。
便以言忤其意。
曰。
法师所述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
乃纵心诸席备见宗领。
周览文义并具胸襟。
又写章疏六驮。
负还江表。
并遣朗公令其讲说。
因有遗漏重往齐国
广写所阙赍还付朗。
自无所畜。
衣钵而已。
专修念慧独止松林
萧然世表学者欣慕。
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
连彻日夜不觉食息。
理致弥密言势不止。
以铁如意打案曰。
万里空矣。
无此智者。
坐中千馀人同声叹悦。
又与邈禅师论义。
即命公之师也。
联绵往还三日不绝。
邈止之叹其慧悟遐举而卑身节行不显其美。
梁太清末。
侯景作乱。
荒馁累年三日失食。
至第四日有人遗布饭。
而微以猪肉覆之。
虽腹如火然。
结心不食。
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滥。
又曾患脚气。
医令
自此至终常陈此罪。
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
告云。
方土乃净非吾愿也。
如今所愿化度众生。
如何在莲花中十劫受乐。
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
陈至德中
邀引恭禅师
建立摄山栖霞寺
结净练众江表所推。
名德远投禀承论旨。
时为开滞理思幽微。
不为僧师不役下位。
常自缝洗六时无阙。
才扣揵搥已居众首。
端坐如木见者懔然。
名闻光远请谒如市。
陈主诸王并受其戒。
奉之如佛。
末以年暮不参众食。
敕给其乳牛。
回充入众。
茕茕谨摄实高僧焉。
年七十与众别云。
命更至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住世何益。
常愿生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
幸各好住愿努其力。
于是绝谷不食命将欲断。
下敕令医诊之。
缩臂不许。
沈皇后欲传香信。
又亦不许。
临终遗诀曰。
长生不喜夕死无忧。
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
诸有学士徒众并委恭禅师
吾无虑矣。
陈祯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
终后手屈三指。
捋之虽伸还屈。
乃至林中一月犹尔。
未终前大地连动。
七日便卒。
移尸就林。
山地又动。
太史奏云。
得道人星灭矣。
时以当之。
初将逝告众前云。
昨夜二菩萨见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许之。
寻有诸天又来迎接。
以不愿生故不许耳。
流光照于侃禅师户。
侃怪光盛出户见。
二人向房中不知是圣也。
旦往述之。
恰然符合
言已端坐而化。
有见鬼者。
望见幡花满寺光明腾焰。
不测其故。
入山视之。
布公去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周武已崩。
元嗣历。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齐后主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天竺僧赍来谒帝。
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
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荆州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乃通款于齐。
贞阳侯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